大江东去

字:
关灯 护眼
大江东去 > 讲各朝历史,开国皇帝们破防 > 第93章 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

第93章 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


【阳明洞内,王阳明开始静思这坎坷一生。】
【半生追求圣贤之道,然而阻拦他的却是层层苦难。】
【年少成名,力求为国效力。】
【哪知科举屡次落第,宦官弄权。】
【当庭杖刑,贬谪流放。】
【尾随追杀,亲人失散。】
【瘴气横生,瘟疫肆虐。】
【想想圣人遇到这些挫折和绝境会怎么做?】
【自己又能靠什么支撑下去呢?】
【沉痛的打击,生活的苦难,环境的威胁,不断向王阳明逼近。】
【仿佛死亡都已紧随而至。】
【在这恍惚之间,王明阳喃喃自语: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】
【孔子曰志于道。】
【什么是道?】
【道在哪里?】
【守仁今日,投荒万里,为何还不能悟道?】
【天人交战了许久,突然,王阳明声音响亮:你是说,心即是理吗?求问大道,难道求的就是本心。】
【哈哈哈,我明白了!】
【被贬龙场,九死一生绝境悟道。】
【心即是理。】
【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,心中都有天理。】
【因此,人人皆可成圣人。】
【心之良知是为圣。】
【而成为圣人的方式,就是致良知。】
【这是王阳明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,上下求索。】
【左右彷徨后,不断体悟,事上磨炼的思想结晶。】
【这一年,他37岁。】
【王阳明把此命名为“心学”两字。】
【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“知行合一,致良知,人欲即是天理”,此后,追随者无数。】
【其创良知之说,开心学之河。】
【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。】
【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!】
【王阳明一瞬间推翻了压在身心上的枷锁。】
【至此心学成,圣人立。】
【史称“龙场悟道”。】
后世实时弹幕——
“王阳明牛的地方,是做到了知和行合一。”
“知道什么,就心流状态地做什么。
让行与知合,在良善的范围内,这是我认为的。
例如,想成为圣人,就必能成为圣人。
这太强了。
也就是一步入圣,真正意义上的,还没有成圣。
就已是半个圣人。
通俗一点,你想赚一百万,你就已成赚了一百万的人。”
“天地万物皆有生灭,唯本心不生不灭。”
“就是你要寻找自己,不向外界寻找自己怎么做。
简而言之就是,不被任何事影响。
我要做这件事的原因,只是因为我想做这件事。”
“龙场悟道放小说里就是倒数第二章,悟完道之后就无敌了,大结局。”
“请各位道友解惑,什么是道?”
“回复楼上:心即是理。”
“道……因果不是佛家道家用来打机锋的吗?”
“回复楼上:没有人能说清楚道是什么,老子第一章,道可道,非常道。
王阳明悟的道,我心就是道。”
“回复楼上:照这个意思,我也悟了。”
“回复楼上:你悟你奈奈的腿!
要是不看前面的内容,你知道啥是心即是理?
知道啥是知行合一,致良知?
踩在先贤肩膀上,你觉得轻松无比。
就像是现代社会知道发财的理论的人太多了,能做到的有几个。”
“回复楼上:说的太对了。”
“龙场悟道,便是在整个历史看下来也是足够震撼的。”
“都在说龙场悟道的,也没几个稍微解释一下的(狗头),我还是不明白。”
“回复楼上:龙场悟道后,要么不言。
言出法随。
凡是他说的,必然能实行。
知行合一,是一种绝对的理性。”
“回复楼上:就这么跟你们说,王阳明的心学就是突破枷锁。
对四书五经等历代圣人的注释产生质疑。
让后世的人们,可以有自己的思想。”
“不行了,龙场悟道太离谱了,他是不是开了?”
春秋时期。
孔子倒吸一口凉气道:“心即是理。”
“这种对道的理解,倒是极为新颖。”
颜回诧异道:“没想到后世贤人能说出心即是理,知行合一,致良知的道理。”
秦朝。
“天地万物皆有生灭,唯本心不生不灭。”
始皇嬴政摇头道:“能被称为圣人者,果然不简单。”
“就光说阳明心学。”
“明明是一个意思,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理解和想法,太不可思议了。”
公子扶苏道:“我心即是道,心学之说名不虚传啊。”
宋朝。
朱熹彻底被惊住了。
王阳明提出的心学观点,给他的冲击非常的大。
心学的宗旨在于“知行合一,致良知,人欲即是天理”。
其创良知之说,开心学之河。
朱熹自认无法做到。
【伴随着阳明学说的渐次传播。】

【贵阳提学副使席元山。】
【两度拜访王阳明。】
【这也是王阳明首次讲授“知行合一”思想。】
【明武宗正德十年,冬。】
【王阳明谪官期满,升任知县。】
【次年四月,杨一清、张永联名揭发刘瑾谋反篡位。】
【刘瑾翌日伏法。】
【十月,王阳明奉旨回朝,出任南京刑部清吏司主事。】
【随后朝觐入京。】
【从正德七年到正德九年,王阳明多次升官。】
【弟子门人大增。】
【明武宗正德十一年,王阳明赴任之前,南中地带已是盗乱四起。】
【南赣巡抚连换了几任,均不能止兵息戈。】
【山贼聚结守险,抢劫商人,对抗官府,规模越闹越大。】
【南安府屡次破城,官员被杀,百姓受害。】
【局势常常处于失控状态。】
【王阳明上任后,施行了一系列手段,很快掌握了平乱的主动权。】
【短短一年三个月,王阳明便将为患数十年的盗乱铲除殆尽。】
【明武宗正德十四年。】
【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。】
【嘉靖元年,正月。】
【王阳明上疏辞爵,没能得到批准。】
【同年七月王阳明再次上疏辞爵位,依然未能批准。】
【此后数年,王阳明长期居住在浙江,不问政事。】
【本着吾心光明的追求,晚年即是重病缠身,仍坚持远赴两广平乱。】
【最终却再也未能返回家乡。】
【嘉靖七年,十一月二十九。】
【王阳明在归乡途中,病故。】
【留下遗言: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】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